跳至主要內容

“致命”的驭民之术:区区“3两银子”,便抽走了整个民族的灵魂

 

“致命”的驭民之术:区区“3两银子”,便抽走了整个民族的灵魂https://new.qq.com/rain/a/20210803A024KQ00

懂管理学的都知道这样一个残酷现实“给员工在接受范围内的最少工资,可以保证员工不跳槽。”不过,大众普遍都认为“优厚的薪资待留住员工”才符合常理。这听起来不是自相矛盾吗?

其实不然,当一名员工每月的收入只够他的日常花销,没有多余的资金用来存款和理财,成为了一个月光族时,那他下一个月的到期工资,就成为了他的“救命稻草”。

因为每个月信用卡账单要还,每个月有房贷要交,日常交际有应酬要花。如果一旦跳槽,免不了有那么一段时间的真空期,足以让人捉襟见肘。

头些年清宫剧在内地走红,在融入了偶像元素之外又加了很多感情戏,颠覆了很多人以前对腐败无能的满清一些固有印象,以为那是一个美轮美奂的时代。但话说回来,影视作品是影视作品,抛开艺术加工去看真实的清朝,可能会让观众大失所望。

洋人眼中的清朝人

即使在“康雍乾盛世”的鼎盛时期,在其表面的繁华之下,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也是充满着压抑和麻木,甚至在洋人的眼中,那时的国民就像行尸走肉一般。

洋人对清朝人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的描述,也大大的影响了西方国家对于华人的印象,在很多西方的影视作品中,华人角色的选角大多是眯眯眼儿高颧骨的丑化形象。

但是这一切都不难理解,当时的满清政府对于民众采取的就是高压政策,以驯化的方式奴役这个民族,形成了他们骨子里的奴性与被动的处事方式。

有学者统计,当时的国民GDP居然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3。按理来讲,百姓的生活水平应该像大家对“康乾盛世”的理解那样,衣食无忧,生活安逸。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老百姓落到这步田地呢?

盛世百姓却是“月光族”

究其根本原因,是压在老百姓头上那“三两银子”。也许,三两银子并不多,但是永远顶着那三两银子的负担,那就像头顶上的大山,压弯了整个民族的脊梁。

根据《农民卷》描述的数据来看:当时普通家庭的收入大约一年是32两白银,而每年的固定支出却是35两白银。

也就是说,永远都会有那三两白银的缺口,虽然看起来不多,但是谁也不敢放下手头的劳作去寻求更好的发展,或者是实现自己其他的想法,因为一旦改变眼前的现状,那“三两银子”便像悬挂在头顶的闸刀顷刻间落下。

如果说,一个家庭如果收入是32两白银,却要花35两才够用,那三两白银究竟可以做什么呢?根据当时的物价,一两白银大约能买到100斤左右的粮食,能抵上一般地段几平米左右的房价,所以说它的价值不容忽视。

对于当时活动范围本身就受限的百姓来讲,那三两白银的差距本身就难以逾越。因为在那个时期,每个人的劳动可以说是各司其职,想改行比登天都难,农民的后代只能做农民,商人的后代只能做商人。

每个人都在循规蹈矩的活着,就像一滩死水一样,毫无波澜。如果说一个农民的孩子想要考取功名,是非常不现实的,甚至会招来取笑。

永远填不满的“三两白银”

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生活也并非毫无目地,而他们的目标就是逾越那“三两白银”的美好愿景。在当时,人们都本着一个信念:如果现在好好的工作,说不定就能填补那三两白银的赤字,过上小康的生活。

然而被生活所套牢的百姓,哪里斗得过皇权在握的朝廷?这一切早就被她们算得清清楚楚。可以这么说:“那三两白银的差距是永远也抹不平的”。

在粮食高产的时候,人们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这时朝廷就会加重税收,因为看似在情理之中,百姓就都能理解。而哪里受灾严重,或者粮食欠收,朝廷就会及时降税,百姓又会高呼“皇恩浩荡”。

而当时的英国,同样的普通中等农民家庭年收入大约35~44两白银。由此可见,为什么英国人普遍内心充实,对生活品质和精神世界的追求要远远高于当时的国人,正是高出那几两白银的收入,让他们有了安全感,活出了自己的尊严。

而当时大清王朝正式抓住了民众的这一弱点,不但保持了政权的稳定,而且大大降低了百姓的管理难度。一个长期处在生存危机中的人,是很容易得到满足感的,能够吃饱饭便会感激“皇恩浩荡”。

而“温饱思淫欲”,如果一个人生存得到了保障,那必定会有生存以外的更高追求。必然会滋生很多的理想主义者,让很多有思想的人渴望表达。而清政府正是用这区区“三两银子”便抽走了整个民族的灵魂。

但历史并不会掩盖“封建制度是落后产物”这一真相,所有的“糟粕”也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西方国家追求着自由与民主,社会主义国家追求着平等与进步,而清朝的皇帝们满脑子想的都是怎样巩固自己的政权。但结果就像追求“长生不老”一样,不但不可能实现,反而会让自己更早的灭亡。

小结:

在现代社会,很多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中,依然存在着这种老套的驭人之术:给员工撑不死饿不着的薪酬,把他们驯化成生产工具,永远保持在生存边缘的饥饿感。或者是奖励少数表现卓越的员工,克扣那些未能达标的员工,造成竞争者之间的矛盾与不平衡,转移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

这些手段看似高明,但却违背了人性,又压抑了员工追求幸福的天性。虽然让企业的管理与发展暂时得到了稳定,但必然会不利于企业长期的未来走向。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和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像清政府一样走向灭亡是迟早的事。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老舍死前的一幕

  死前的一幕 一块大木牌挂到了老舍先生的脖子上,上书“反革命黑帮分子”。我们看到细细的铁丝,深深地嵌进他的皮肉里,老舍满头大汗,喘着粗气,他头上的绷带已经在混乱中被撕开了,血布条挂在脸上,两眼微闭着。人群里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尖着嗓子叫:“我揭发,老舍在解放前把《骆驼祥子》的版权出 卖给了美国…” 这无异于火上浇油,使群情“爆炸”了,许多人喊着:“快说!”“快交代!”“你老实点儿!”……红卫兵为显示他们“坚定”的“革命精神”,又把老舍先生的胳膊使劲往后一背,背后又踢来一脚,老舍先生终于支持不住了,跌到在地。左右反剪着老舍先生手的红卫兵,又“威风凛凛”地一人踏上一只脚,一只手揪住老舍先生的头发,近乎趴在地上的老舍先生的脸,已经变得苍白,痛苦地抽搐着。谁看到那令人发指的暴行,都终生不会忘记。即使这样,我们仍听见老舍先生在一字一顿用力地说:“我没有卖国,事情是这样……”野蛮的岁月里,在失去理智的野蛮的人面前,正义的言辞只能换来无情的毒打和肉体的折磨。我们看不清老舍先生的面孔,只见掺着泥的汗水顺着脸颊一道道流下来,从那颤抖的双腿可以想见,老舍先生用最大的努力强撑着、忍受着。“你装死!”“到底说不说!”左边的那个女红卫兵还发疯似地跳起来按住老舍先生的头使劲往下压。 我们的心在流着泪与血,扭身想往旁边靠一下。人群的突然沉静,把我们的视线又带回到老舍先生那里,只见老舍先生猛地直起身来,这一突然的反抗动作,惊呆了围观的人群,也惊呆了压着他的人,恐怕这些人还没碰到过这么“顽固”的“黑帮”。瞬间,我们看到老舍先生目光中充满了愤怒,他挺直脖子,发出撕人心肺的呼喊:“你们让我说什么?”随着吼叫声,他突然猛一转身,将手中的木牌砸在刚才一直对他又压又打的女红卫兵头上。一切都发生在几秒钟之内。当我们清醒了眼前发生的事情时,老舍先生已经被红卫兵围在中间,斥骂、质问:“你竟敢打红卫兵!”老舍先生被拳打脚踢包围着,台阶下的人往上涌,乱成一片。我们已被推挤出了中心。这时,不知是谁从楼内搬出一张桌子,几个造反派把老舍先生从人群中拉了起来,拖到桌子上,让他跪着。我们终于又看清了老舍先生:眼镜早已破碎,脸上青一块紫一块,浑身是土,身上的汗衫已变成一条一条了,脚上的鞋剩下了一只,头无力地耷拉着,仿佛已是半昏死状态,只从他微微起伏的胸口,看出他还活着。 造反派们对奄奄一息的老舍先生厉声喝道:“你打...